收藏玉器首要看重玉材
古代玉器收藏家均把玉质的优劣放在第一位。那么何为“优质玉”?何为“劣质玉”?芭莎珠宝小编了解到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古代收藏家之间也并非完全一致。在汉晋时期曾经有过关于重玉质还是重玉色的讨论。“玉质”,儒家提出玉有“温润而泽、缜密以栗、印之其声清越而长其终诎然、气如白虹、精神见于山川”等特色,而别于其它石类。儒家提出“玉有德”的主要根据是玉质的诸多优越性,实为“石之美”的演绎,所谓“玉德”亦即玉的质地美。
关于玉色,儒家提出玉有“孚尹旁达”的特征,这四个字不易理解,其本意为“玉之为物,孚尹于中而旁达于外,所以为信”。今释为君主有信其言其政,可旁通达远。然《集韵》这部字书又诠为“玉采也”,“采”同“彩”,即玉这颜色,后学多从之。辩论的结果便落实在“首德次符”这一基本点上,德为质,符为彩,也就是说玩玉、赏玉、藏玉的人都要首先重视玉德,即玉之质地的优劣,尔后再看其色彩之美丑。这种古玉审美观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我国古玉鉴赏收藏史的始终。
但是自宋代以来,尤其进入明清,这种传统的古玉审美观事实上在实践中已发生了动摇,这就是明清两代古玉收藏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非常看重古玉沁色之美 ,已达到置玉质于不顾的偏颇境地,这虽有悖于古玉审美传统,但这又是一段有据可查的严酷历史。首先著书立说的便是嘉道时古玉收藏家、鉴赏家陈性,他爱玉成癖,因一生潦倒无着,不得不将其母授父传之八十一古玉也送到质铺而终。他的藏书专著《玉纪 》今传者似为残本,但从中可以看出陈氏既总结了前人藏玉的观点和经验而又加以发挥。可以说此书为我国藏玉界重沁派的代表性著作,对晚清和民国时期古玉收藏家影响深远,是不可低估的,与之相对的是晚清金石学者吴大澂于光绪年间将其所见所藏之古玉以《周礼》等先秦古籍为指导,作了系统而深入的考证,将其成果集篡成《古玉图考》公诸于世。此书不仅震撼了国内收藏界和学术界,还深深地打动了日本及欧美的汉学家的古玉观,被学术界尊为圭臬。这两本专著可谓代表了我国古玉收藏界的两种不同理论观点和收藏活动及其考辩鉴证实践。芭莎珠宝小编在此值得提出的是当今古玉收藏家几乎显而易见百分之百地、有意无意地仍在《玉纪》指引下继续走着热衷于古玉蚀伤的收藏道路,只有少数人似在沿袭《古玉图考》的传统,以经典与“古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古玉辩证工作。